《银河补习班》,201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我是前天看到了一些视频介绍,才去搜来看了一遍,作为一名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失败者,同时也是一名父亲,的确是有很多触动心弦的地方的。看完后昨天产生一些想法,想写出来,在写之前特意去搜了一下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只有6.6分,而且看到许多影评对其很是诟病,写作的思绪就被打乱了。
看电影就如同看故事,抛开影片质量好坏,情节是否合理以及演员演技如何,作为一个观众,情节是否有触及心灵的东西,大抵就是评判好坏的一个指标。我就看过之后的感受和对评论中的一些看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1、评论中很多指出电影立意在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我看遍了全篇,也没有看到一点“反对应试教育”的观点来,马浩文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或许由于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成出来以后也从事了他喜欢的职业,所以他说他是一个骄傲的人。而他在整个影片中提出的观点是“我在乎的是你的脑子是在睡觉还是在思考”,“要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才是电影的重点。
追求梦想,是所有孩子的愿望,如果人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的确过于童话,但如果有条件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为什么不呢?
马浩文和教导主任打赌,就可以反驳其批判应试教育的观点,只是在批判以分数论英雄的行为。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关键的。记得评论有人说:他那种逃学迟到,不交作业的方式就能有很大提升的观点,是对刻苦学习,埋头做题的同学的一种侮辱。的确,这种说法我是认同的,但现实中不乏整天游手好闲,调皮捣蛋但成绩很好的学生的,在我身边就有。反而我们这种成天埋头学习的人,反而没有什么建树。他将马飞从倒数第一搞到年级前十差二十一分,那就是对应试教育充分的肯定,至于过程,那是专业性的东西,影视作为商业化的行业,未必能体现出来。
2、鸡汤还是毒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人生就像射箭,目标就像靶子,如果没有靶子,反复的拉弓,也是徒劳”,又比如《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的经典台词“失败并不可怕,害怕失败才真正可怕,因为他们从澳门代妈应聘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之类的台词。的确开始都很触动人心,然而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呢?只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觉得震撼。听得多了,就成了毒药了,
至于鸡汤还是毒药,在于听的人是把它喝下去还是喝了又吐出来。
3、电影情节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是客观存在的,或许这也是评分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写在最后: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够通过影片产生一些共鸣,反思和感悟,我认为就是一部合格的电影,至于演员演技,情节编排,都是次要的。个人观点,不喜可喷。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