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又到吃荔枝的季节了,炎炎夏季,来一颗清甜爽口的荔枝,一口下去,甜香四溢,心情不知不觉的也舒畅起来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大家可能都知道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但你不知道的是,吃荔枝不当不仅会引起「荔枝病」,严重者甚至还会危害到生命。
别不信,荔枝吃不对,会危及生命,是真的!
2019 年 6 月,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卫生部门报告,有 47 名儿童死于急性脑炎症候群。据了解,这些孩子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吃附近果园里的荔枝,回家常常不吃晚餐,而他们得的病很可能与荔枝有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好端端的吃荔枝,怎么会致死呢?
原来,荔枝含有高浓度的果糖,会刺激胰岛素 B 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而果糖要先转化为葡萄糖才能直接被身体利用,但这一过程却比较慢。因此,还没等果糖转化为葡萄糖,体内的大量胰岛素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加上孩子们不吃晚饭,从而导致血糖水平骤然下降。
一旦体内的血糖水平低了,肝脏会释放额外的糖来平衡。由于这些孩子多来自贫困家庭,糖原储备缺乏,未成熟荔枝中的高浓度降血糖素 A 会被释放,致葡萄糖和酮体生成受阻,引起危险的低血糖性脑病。
此外,在越南北部的北江省,也发现了荔枝收获季与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爆发性脑病之间的类似关联,我们称之为「荔枝病」。
当荔枝诱发严重低血糖,怎么办?
荔枝病,是一种由吃荔枝引起的低血糖症,表现为进食荔枝后自觉头晕心悸、乏力恶心,出现面色苍白、虚汗,可有饥饿、口渴感,或腹泻症状,一般不发热。
严重者可突然昏迷,昏迷 5 小时以上,可继发出现脑水肿、酸中毒、频繁抽搐、休克,甚至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治疗上,迅速纠正低血糖,是抢救「荔枝病」的关键。
1. 立即口服易吸收的高糖食物
推荐可直接被胃肠道吸收的单糖,如水果糖、方糖、砂糖、绵白糖,5-10 分钟就可以升糖。
其他食物,如奶糖(含有奶制品和胶质)、饼干(淀粉类多糖食物)吸收均会慢一些。要注意,避免吃巧克力,因其含有很多脂肪,会使胃排空减慢并延缓碳水的消化吸收,对血糖的影响较慢。晕倒者应避免食用果汁、糖水,以免误吸入气管。
2. 减少活动,视情况再补糖
快速补糖后应卧床或就地休息,若症状未明显缓解,或进食 15 分钟后测指尖血糖仍低于 3.9 mmol/L,需继续补糖,并及时送医。如出现意识障碍,不可盲目补糖,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糖尿病人能用荔枝「降糖」吗?
虽然荔枝吃多了会低血糖,但是并不意味着糖友们可以选择这种方式降糖,原因有 3 点。
1. 不利于血糖控制
糖友们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本就不好,多吃荔枝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更不利于血糖控制,低血糖的危害也更大,重可致死。
2. 最终升糖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 20% 以上,升糖指数超 70,在一过性降糖后,高浓度果糖还是会通过缓慢代谢生成葡萄糖,最终导致血糖明显升高。
3. 热卡高
荔枝的热卡在水果中排名靠前(每 100 克 70 卡路里),仅低于糖友每次只敢食用半根的香蕉(每 100 克 91 卡路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有糖尿病,怎么吃荔枝最健康?
1. 不吃未成熟荔枝
荔枝病多发生在摄入大量未成熟荔枝人群中,未成熟荔枝中富含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 )和次甘氨酸 A(Hypoglycin A) 。这 2 种化合物可抑制脂肪氧化和糖异生,加剧夜间低血糖,乃至爆发性脑病发作。
2. 餐后半小时食用
荔枝病还与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状况相关,空腹食用高糖分的荔枝,可刺激胃黏膜,出现胃痛、胃胀,过量可发生高渗性昏迷。因而,建议在餐后半小时进食,切记空腹、久饿时食用。
3. 血糖平稳前提下限量食用
不太建议糖友们吃荔枝,但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 C(41 mg/100 g),大家很想吃的话,可在血糖平稳的前提下,将食用量控制在 80 g 以内(约 3 颗),与 25 g 主食互换。
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发育快、耗能大,未成熟的组织器官对 2-亚甲基环丙烷乙酰辅酶 A 的抵抗力差,因而荔枝病致死率更高,食用量应控制在 1.5 颗以内。 长春需要代妈 此外,甜瓜、甘蔗、柿子、榴莲、金桔也是雷区,糖友们要注意在挑选水果时避免噢!
作者:鸡不汤
审核:江江
编辑:西瓜
参考资料:
[1] CNN June13,2019 Brain disease linked to lychee toxins kills 47children in India.https://us.cnn.com/2017/02/01/health/lychee-fatal-illness-india/index.html
[2] 陈然. 荔枝吃多了为什么会低血糖?[J]. 饮食科学, 2018(11).
[3] 张文慧. 得了糖尿病怎样吃水果[J]. 健康博览, 2018, 000(001):20-21
[4] 欧亚飞.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急救方法与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3):95.
[5] 王建华. 如何辨识低血糖?[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7(8):13-15.
[6] 肖凌凤, 迟金凤, 孟利平,等. 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不同纠正方法与血糖上升关系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19, 33(05):118-121.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