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面纱》,心情大不同。三四年前看这部电影只是寥寥所感,如今重拾旧片,物是人非,其中真情却了然于心。
这部电影改编自毛姆的同名小说,无论是小说的成书过程,还是拍片过程都是一波三折。毛姆在20世纪初时曾游览中国,是时心中埋下了故事种子。1919年的中国,军阀林立,列强欺凌,生民涂炭。毛姆由香港出发,途径上海、天津、北京,再转上海,溯江而上,直到重庆,见识到旧中国的落后与疲软,以及知识分子渴望救国的坚强意志,心中所感,想必甚多。由此而来,一幅有关于旧中国的小说已经在他脑海中开始构思。
《面纱》成书时因为小说中引用了些真实人名,受到官司滋扰,一改再改,一晃数年方得出版。虽然这部小说在毛姆众多小说中并不算出众,但当年受众甚多,据说陆小曼阅完小说后,垂怜心碎,对徐志摩说,“摩!你想人间真有那么残忍的事么?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为故人担忧,平空哭了半天,哭得我至今心里还是一阵阵的隐隐作痛呢!想起你更叫我发抖,但愿不幸的事不要寻到我们头上来……”没想到,陆小曼一语成谶。徐陆之间的爱情与《面纱》中的爱情虽然故事不同,但情感内核相去不远,充满了宿命感。
这部改编于《面纱》同名小说的电影,主角爱德华·诺顿又兼任制片,电影从筹备到开拍,用了六年的时间。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被曲折故事感动,也为电影中娓娓道来的配乐及一幅幅旧中国的乡野图景所吸引。这一切来源于创作此片的电影人的用心。
“面纱”一词出自雪莱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幅彩色的面纱,它被活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来模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我想,与这部电影的主题而言,面纱一词或可由此解释为:“别揭开这层彩纱,它是年轻女子幻以为真的爱情;虽然上面美丽的图景只是童话。”电影将这层虚空的面纱揭去,暴露了现实面相,似乎告诉我们,世间哪有童话,唯有艰难刻骨方能成就爱情。
电影中的爱情大概有两个简单元素构成,一个是绝境,一个是好人。
电影有一段讲述吉蒂去找费恩,却发现费恩正和维廷顿、婉丝喝酒。吉蒂对婉丝很有兴趣,于是,吉蒂问维廷顿有关婉丝的身世。这个女孩是维廷顿去汉口所遇,因为救助了婉丝一家,婉丝从此自愿留在他身边。当问起女孩为什么喜欢维廷顿时,女孩微笑着回答,“因为他是个好人”。
对此,吉蒂颇不为意,她称,一个男人道德高尚不足以让女孩子产生爱慕之情。可电影的结局是,吉蒂确实与费恩相爱了,这份爱的因素当然很多,比如二人深陷绝境,唯有相依方能互相取暖,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原因是,费恩是个好人。在吉蒂参观了孤儿院后,对费恩的印象可以用“伟大”二字形容。正因为这种好人逻辑,有人陷入怀疑,他们二人到后来所产生的情感到底算不算爱情?如果说最后费恩博士没死,而是和吉蒂一块儿走出了这个村子,那么二人这种互相取暖的情感还能不能维持?
本文希望能够给这些疑虑一个满意答复,艰难刻骨时所产生的情感最经得起锤炼,就算他们二人离开霍乱村庄,真情还是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考验。爱在艰难刻骨时方能显露出来。
不灭的爱情童话
电影中的女主角吉蒂从小娇生惯养,真如费恩对她评价的那样“自私娇惯”,自小在温室里长大,当然对世界的残酷和人心的难测疏于认识。这样的女孩最容易活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尤其爱情如是。吉蒂渴望真爱是不言而喻的。此时她认为的真爱,正如电影名那样,是一层爱情的面纱,充满着梦幻与虚假。
《面纱》开篇,吉蒂不知是年轻时太挑,还是遇人不淑,如今成了一位老姑娘,家里人整天为她没有对象发愁,希冀赶紧将她嫁出去。不过吉蒂与家人的看法向左,用她的话说,“没有爱情就嫁人,这种想法太落伍了。”可见作为一个老姑娘的她,生活在观念落伍的家人中是有窒息感的。
正是这个时候,费恩博士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一次舞会上,费恩博士初见吉蒂便倾心不已,上前招呼略显木讷,但不失儒雅。虽然此时的吉蒂并不喜欢费恩,但有些好感。二人第二次见面,费恩博士便向吉蒂求婚了,吉蒂最终答应了他。毕竟费恩博士除了性格优雅之外,还是医学博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家里人都很喜欢他。最重要的是,费恩博士工作在中国,她可以随费恩博士去中国生活,远离这个沉闷的家庭。对于一个老姑娘而言,很难遇到比费恩博士更合适的选择。种种原因让她对婚姻有了如此草率的决定。然而这份婚姻并非如吉蒂想的那样简单。
费恩博士像许多研究学者那般,性格木讷,不善言谈,说话直来直去。吉蒂与费恩结婚之后,相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诸多不适。这点还不是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爱情不是吉蒂想要的。她想要的是浪漫,是快乐,是男友的温言软语,这些在爱情中看似必要的元素都是费恩这个学究不具备的。吉蒂对爱情的幻想并没有因为婚姻而熄灭。
破碎后的现实
如果说吉蒂对待婚姻是任性的,那么这个时候,她有了更为任性的举动。在一次聚会中,她认识了已婚男子唐森。唐森这个人能说会道,为人浪漫不羁,正符合吉蒂眼中的爱情童话中的“王子”形象。
尤其是在他们看京剧时,唐森解释京剧中女子背景:“她被卖身为奴,罪责加身生活无望,流落异乡。看见锁链了,它代表不可摆脱的枷锁,永远压在她可怜的灵魂上,所以她哀懒散色,她为自己哭泣。她曾经是活泼可爱的少女,却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女人。最南京人工代妈重要的是,她为自己永远感受不到爱情,也没机会付出爱情而哭泣。”这段话直击吉蒂现下处境,深深触动了她。对于唐森这个情场老手,其实在他们刚刚见面时,就一眼看穿了吉蒂沉闷婚姻的处境,以及类似于包法利夫人对爱情的虚无幻想。无疑,吉蒂这个纯情女人成了唐森眼中的待宰羔羊。
唐森满足了吉蒂对爱情童话的幻想,甚至一度认为唐森爱着她,可以娶她。这在费恩看来是可笑的,正如他说的那样,“我一直觉着你不聪明,没想到你会这么蠢。”在唐森去吉蒂屋子滚床单的时候,费恩本来有机会现场捉奸,但是他轻轻动了一下房门,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关于此,吉蒂后来问他,为什么当时没有推开门,把唐森揍一顿?费恩称,他不屑于那样做。的确,以费恩博士对待生活儒雅的态度,如果他推开则有失风度,可面对这个背叛自己的女人,他有更为残酷的报复手段。这种手段虽然是沉默的、冷酷的,可对于吉蒂来说,要比当时推开门让她陷入尴尬更为致命。
费恩很快提出,他要去梅潭府治疗霍乱病人,此行当然是自杀式的,一旦感染霍乱,就一去无回。他要求吉蒂一同前去。当吉蒂拒绝时,费恩道出了他内心隐忍已久的感情,如果她不陪他去,便以通奸起诉离婚。吉蒂在道歉几句后也开始抱怨起来,称费恩剥夺了她的爱情,她与唐森是真爱。这个可怜的姑娘活在爱情的童话中不能自拔,可在旁观者费恩的眼中,是最为清楚不过的,唐森不过是玩玩而已。费恩提出如果唐森能娶她,他愿意悄悄离婚,不予声张。可吉蒂去问唐森愿不愿意娶她时,唐森否定的回答,让她的爱情童话开始破碎。
身处绝境方有真爱
在梅潭府的故事中,导演用救治霍乱病人的故事线将费恩与吉蒂的感情故事线串联了起来。想要将吉蒂如何爱上费恩这点梳理清楚,我想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绝境
费恩的报复手段实属高明,因为他知道,这个女人在中国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他自己。吉蒂离开他,将无法过活。于是,他们二人来到了充斥着霍乱病的梅潭府。
在刚来的时候,吉蒂便初尝费恩的惩戒,不过相比于后来,这实在算是小试牛刀。他们一行人来梅潭府的时候,明明可以坐船走水路,不仅便利而且舒适,但费恩却选择了颠簸陆路,从火车到马车再到轿子,一路上对于吉蒂这个娇生惯养的姑娘受了不小的罪;来梅潭府之前,费恩并没有给吉蒂注射疫苗,这点在维廷顿提前时,吉蒂不禁冷笑了起来;来梅潭府之后,吉蒂被幽灵般的送葬声吵得夜不能寐,除此之外还因霍乱担惊受怕。
吉蒂很快有了离开的想法,她写信意图求助唐森,可是在她把信打算交给维廷顿时,维廷顿却说唐森是个喜欢玩女人的花花公子。吉蒂这个时候才彻底从她的爱情童话中苏醒过来,不过醒来后,她看到的却是无处可藏的绝境,只能勇敢面对自己的丈夫费恩。
2、好人
吉蒂在梅潭府的生活是乏味无聊,甚至整日活在霍乱的威胁下,她是在孤独地等待死亡。这样死气沉沉的日子,在一次修女带她参观孤儿院时,有了转机。她看到霍乱病人的痛苦,也看到修女们忙前忙后无私奉献,更看到丈夫日以继夜、努力工作的伟大,在周围人眼中的崇高形象。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有多愚蠢。正如后来他们二人聊天时所言,他们只看着对方身上的不足,从未看过对方的优点。
无疑,费恩身上的“好人”属性让吉蒂刮目相看,甚至有了崇拜之情,是值得她去爱的。爱情当中,女人对男人的崇拜是很重要的一点。
3、寂寞
?身在绝境中的两个孤独男女最容易产生一种互相取暖的情愫,这种情愫很多人怀疑不是爱情,可我想说,不是爱情又是什么?很多人对爱情的定义一如吉蒂开始对爱情的虚空态度,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情有很多男女寻欢的元素。我始终坚信在艰难刻骨时的爱才是夯实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正因为如此,吉蒂和费恩真正相爱了。而夫妻之名以及二人所产生的性更催化了这份爱情的真挚。
结尾
电影在最后给予了男主人公费恩死亡的结局,让这段爱情显得更为刻骨铭心。当吉蒂重回到喧哗的都市,她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情女人。她再次遇到唐森,只是礼貌招呼,面对唐森的暗示,她扬长而去。电影谢幕时,我们看着吉蒂的背影,我们知道吉蒂的爱情观成熟了,爱在艰难刻骨时,不仅吉蒂有深刻体验,我们观众也深知其味。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