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源起于唐代,“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唐青花盘,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青花瓷,结合目前的史料和文物证明,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因烧造技术没有过关,中间停滞了三四百年,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明清时期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继而又走向衰落。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青花瓷器
青花瓷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所用颜料叫青料,采用钴土矿提炼而成,何为“钴”?钴是一种化学元素,主要成份是砷化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从目前出土和存世品,再结合各专家的研究来看,青料所使用的钴料,有两种来源:一是域外进口,一是本土国产,钴土矿产地不同,其氧化钴的含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经过拣选处理,提高氧化钴的含量,再经过炼制加工,才能用来画青花,在使用中,会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的情形,从青花料的使用看,料的不同决定了青花瓷的成色。
▼钴原矿石
那么,是不是氧化钴越纯净用其绘制出的青花瓷越美观呢?其实不然,用很纯净的氧化钴绘制出的青花图案为蓝中泛紫,色调鲜艳浓烈,显得浮躁凝滞,缺乏含蓄美,不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且时间长了还会变色,所以青花瓷所呈现的蓝色,虽然主要由氧化钴的含量决定,但青料中所含微量的铁、锰元素与钴元素的比例以及色料中所含硅、铝、钾、钠、钙、镁的含量,都会对呈色产生影响。另外,釉料的成分和釉的黏度、流动度、烧成气氛,也都会对青花料的呈色产生影响。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的矿源不同,色调也会有些差异,从元代至今,景德镇在烧造各类青花瓷器中,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苏麻离青、石子青、青岛靠谱代妈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现代青料……
苏麻离青
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进口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用苏麻离青料绘制的青花瓷,蓝色浓艳,呈色浓重青脆;适当火候下呈现蓝宝石色泽,绚丽浓艳而通透;且在瓷器上施青料薄的地方一般会出现晕散现象;在施青料厚的地方且会出现“铁锈斑”,深浅浓淡反差极大。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的时期有:元晚期景德、大明洪武时期、永乐宣德时期,这种苏料由于来自西亚的伊拉克萨马拉地区,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故从永宣两朝开始,在瓷器制造上大量的与石子青混合使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凡采用纯苏料的瓷器一般是元代至洪武的;永宣至成化的大部分采用混合青料,少数仍然使纯苏料,而成化至万历年间,几乎都是采用混合青料(与石子青料混合使用后会出现青料蓝色偏灰偏暗,没有原来的深蓝色了,且在放大镜下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气泡)。苏麻离青也是最著名的青料,由于资源枯竭,现代很难仿制。
▼元 青花缠枝莲纹 苏麻离青料特写
▼青花灵芝纹碗
▼明宣德 青花花卉抱月瓶
上海博物馆藏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带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 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
高安市博物馆藏
石子青料
亦称“无名子”(国产料),该青料是明代洪武早期创烧的最早的青料,由于技术未能完全成熟,使之单独使用时色泽发灰并偏黑、偏暗,整体给人的感觉不鲜艳、不美观,所以在明代早期的官窑制作中几乎没有单独使用石子青,只能参入到苏麻离青中,与它混合使用。明中期开始也有与回青按照一定比例调和使用,发色灰暗,色沉不亮,民窑多用。到天顺、景泰时期,由于淡雅、靓丽的平等青的出现,使石子青料从此落入民间,作为民窑器物的主要青料。也就是说:到天顺、景泰时期,任何官窑都不再使用石子青料,而民间瓷器的烧造中,从明代洪武开始贯穿整个明代、清代各朝,直到民国早期,一直都在使用石子青料,它是我国民间瓷器烧造过程中使用年限最长的青料,这给我们以青料来鉴别瓷器年代提供了有力依据。
▼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
台北故宫藏
▼明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明正德 青花人物套盒
平等青料
又名“坡塘青”(国产料),这种青料最早出现在明中期天顺、景泰两朝的江西乐平地区,常使用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官窑之上,共使用年限大约70年。苏麻离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能用平等青料,这种青料含铁量低,较少或不再出现黑斑,由于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烧成后色泽稳定,晕散不严重,与苏麻离青料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染色在瓷器中烧成后,呈色蓝中透灰,但清澈、明朗,含杂质较少。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笔架山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成化 青花花卉纹碗
▼明成化 青花怪石茶花纹碗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
回青料
回青料(进口料)的使用年限从明代正德年间一直使用至明代晚期的崇祯一朝约130年左右。明代正德晚年,随着景德镇制瓷工业的发展,他们从西亚及新疆一带引进的进口青料,这种青料十分昂贵,可与当时的黄金比美,正因为它的价格昂贵,所以在很多瓷器上都是与石子青料混合使用,以此降低成本。当这种青料单独使用在瓷器上时,它会出现艳丽的蓝色,且蓝中泛紫;当参与少量的石子青料时,会出现色泽艳丽,略呈紫蓝色;当石子青料的比例大于回青料时,在瓷器上就会表现出呈色偏灰蓝的现象,且其色不易晕散。
▼明崇祯 青花昭君出塞纹莲子罐
英国牛津大学藏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七孔花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隆庆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明嘉靖 青花三羊纹碗
浙料
明代晚期,由于政局不稳,年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景德镇御窑厂已无力继续使用昂贵的回青料。祟祯七年,御窑厂从浙江的金华、绍兴一带找到了一种比回青料便宜5倍以上的青料(起名为浙料)。这种青料在国产青料中材质最佳,它具有色重时浓艳、色轻时淡雅之特点。从明代晚期崇祯年间至清代晚期的光绪年间,几乎所有官窑瓷器的生产均采用了浙料,使用年限最长(达270年左右)。
▼明崇祯 浙料青花人物纹
▼明天启 青花出戟花觚
▼清康熙 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34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16.4厘米
▼清雍正 青花花果纹如意耳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青花莲花托八吉祥纹盉式壶
南京博物院藏
珠明料
珠明料(国产料)主要产于云南,江西和福建也有出产,但质量远不如云南,因此使用于官窑器上的青料几乎都是来自于云南的珠明料,民间青料均采用福建和江西两省的青料。珠明料的特点是:含锰量偏高,色彩稳定,颜色鲜艳,它的本色是灰中偏蓝,层次感较强。它在与其它青料混合使用时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在与石子青混合到适当比例时,在瓷器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层次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当与适当比例的浙料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更为奇特,像蓝宝石一样的效果,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翠毛蓝”。此料几乎贯穿于整个康熙朝的制瓷业,到雍正朝时又较少使用,到乾隆15年(1751年)后珠明料即退出制瓷业,因此,珠明料的实际使用年限应该不足100年。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图长方瓷板
▼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
佳士得2018年秋拍拍品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北京故宫藏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现代青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民国早期,已经出现了人工制造的现代青料(化学青料),这种青料价格低廉,所以从民国至今100年中,得以广泛使用。它的特点是:发色紫蓝、稳定性不强、缺少附着力、在瓷器上表现出漂浮感,不再能在瓷胎上深入胎骨,没有天然青料的美感,年代越久,这种料会有明显的变旧、偏黄、偏灰的现象,它不会像矿物质青料那样永不退色。
▼清宣统 青花富贵白头图盖碗
「江西瓷业公司」款
香港明成馆藏
▼民国 青花海水龙纹盘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现代仿清顺治青花云龙戏珠缸(右)
▼民国 王步青花花鸟图瓶一对
成交价:RMB931,500元
▼现代仿明宣德青花梅瓶
从唐时期算起,青花瓷烧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其浓淡深浅的变化中,也蕴涵了古代到近代中华文明的王朝兴衰史。在深入了解上述青料的特征及其使用年限后,再结合官窑的款识,对于我们今后在古陶瓷的鉴定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作用。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