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率领的蜀汉阵营,虽然没能夺得最后的胜利,但在最初征战时文臣武将也是人才济济。
刘皇叔虽然才干不足,能力也一般,但是他的品行是受到无数人肯定的,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也正是因为他的贤名,身边聚集了很多谋士。今天带大家看一下,刘备身边的大谋士。
第四名 徐庶
徐庶在刘备身边的时候,正是刘备最狼狈的时候,刘备跃马檀溪误入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住处,被水镜先生一语道破了目前的窘迫:将军之所以未成大事,是因为左右没有贤人辅佐。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身边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一等一的虎将,但是谋士配备却不是顶级配置,要不然自己也不会混到这地步,只是千金易得 ,良谋难求,自己要去哪里寻访谋士呢?水镜先生却没有明说。
正在发愁的时候,回去的路上就有谋士毛遂自荐,而这名谋士就是徐庶,他化名单福。
徐庶先是指出刘备马妨主,骑了就要倒霉,刘备刚借着的卢马躲过了一劫,怎会相信这话。徐庶又说,若刘备和谁有仇,可将的卢马赠与此人,如此小人行径的做法,被刘备严词拒绝了。
徐庶经过刚才的一番试探,更加坚定了跟随刘备的决心。便说,久闻使君乃仁德之士,今日试探,果然名不虚传,单福终遇明主,这是天大的好事,刘备当即拜徐庶为军师。
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 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
曹仁摆出八门金锁阵,被徐庶识破阵中破绽,派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曹仁大败而归。曹仁不甘失败 ,决定晚上前去劫营,谁知又被徐庶算到,早已点兵布将设好埋伏,等着曹仁自投罗网。等到曹仁回守樊城,此时樊城早已被关羽占领,刘备得到徐庶后,才第一次知道打胜仗的滋味,大宴手下兵士,徐庶此战震惊了曹操,刘备手下竟有如此谋士,以后自己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在手下谋士程昱的建议下,曹操利用徐庶的母亲将徐庶诱骗至了曹营。徐庶是个大孝子,曹操利用这一弱点,仿冒徐母的笔迹 ,让他到许昌尽孝。
徐庶迫于无奈 ,只能舍弃刘备,临别之时徐庶表示,自己终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条计策。
刘备知道徐庶前去是为了尽孝,尽管万般不舍,也不好阻拦,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奇才又失去,刘备怎能不伤心。徐庶又回马荐诸葛,给刘备指点了迷津。
曹操用计将徐庶骗回许都,徐庶也如之前所言,并未向曹操献上一条计策。
赤壁之战中,徐庶也随曹操到达前线,庞统献上连环计之后,曹操看得是眼界大开,惊为天人。而只有徐庶把计谋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徐庶非但没向曹操说明,还借故离开了赤壁,逃过了一劫,足见徐庶之大才。只是他不愿效力曹操,自废武功,最终碌碌无为,终其一生,也算是惋惜。
第三名 法正
法正,字孝直,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只是他早早就看透了刘璋昏庸无能,考虑到跟随刘璋很难有所作为,于是便有了离开的想法。
他的好友张松跟法正的想法一样,而恰好机会也来了,刘璋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的张鲁 非常害怕,张松于是便借机劝说刘璋,寻找帮手来抵挡曹操的大军,可以邀请刘备来帮忙。
刘璋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就让法正出使荆州和刘备商谈,法正见到刘备后 一番交谈,认为他才是自己应该效力的主公。在转达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计:刘璋昏庸, 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可以趁机夺取益州。
刘备正为自己的处境而苦恼,法正这是在自己打瞌睡的时候送来了枕头,于是率领一万军队欣然入川,刘备能占领益州法正居首功。如果没有法正和张松两个内应带路,刘备很难轻松占领益州。
后来, 法正建议刘备趁机夺取汉中,认为夺取汉中进可以夺取天下,退可以做持久打算 刘备同意了,于是率军进攻汉中,当时名将夏侯渊率军在定军山和刘备对峙,局面十分焦灼。
法正建议刘备先不要管其他地方,集中力量进攻夏侯渊。于是刘备便主攻夏侯渊,并最终夺取定军山 斩杀夏侯渊。
曹操听说后也连连称赞法正的计谋。刘备占据汉中后,法正也因功被任命为尚书令,这是和荀彧一样的官职,可见刘备对他的重视。但非常可惜的是就在刘备称王后的第二年,法正便因病去世。
法正的英年早逝让刘备深受打击,一连数日都痛哭不止,可见法正对他何其重要。由于没有人能取代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等到他死后,刘备变得独断专行,不肯听从群臣的进谏。关羽被杀后, 刘备不顾孙刘联盟以制衡强敌曹,决意率军亲征报仇。诸葛亮苦苦相劝,但还是不能制止刘备。最后诸葛亮无奈地说了句:法孝直若在,必能劝阻皇上东行: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名 庞统
庞统出场的时候,水镜先生的预言早已沈阳代妈合同天下闻名,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世人皆知庞统是不出世的大才。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定下火攻计策,却少了关键性的一环,这时庞统出场了。庞统到了曹营,曹操自是高兴,又是让兵士演练战船,又是设宴款待,宴席上 庞统献上了连环计,曹操高兴不已,感觉胜利就在眼前,却不知自己被忽悠了。连环计是赤壁之战失败的关键一环。
后来,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可惜孙权以貌取人 并未录用庞统,庞统想到诸葛亮的推荐,便去荆州投奔刘备,而刘备也是有些小看庞统,只让庞统当了个县令之职。
庞统觉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只做这样一个小小的县令怎能甘心,走马上任后整日醉卧于后堂,不问政事。有人将庞统的事告与刘备,刘备听后便派张飞前去查探虚实,谁知庞统这时还在醉酒之中。张飞见后很是生气 ,说庞统醉酒误事,庞统这才起身。
命人将积压的公文拿到公堂上,只见庞统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几件案子审理清晰。张飞对刘备说了这件事,希望刘备重用庞统。刘备这时才开始重用庞统,任他为军师中郎,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在这之后庞统的才能才开始施展。
张松带来了西蜀地形图,刘备准备入川 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的机会终于来了。谋取益州的机会就在眼前。怎料刘备却犹豫了起来,害怕自己占了同宗兄弟刘璋的地盘,失信于天下,坏了自己的名声。
庞统果断下了一剂猛药:如今张鲁虎视西川,刘璋暗弱无能,主公今日不取,终被他人所取,到那时追悔莫及啊,兼弱攻昧 ,逆取顺守,本是商汤周武之道,何失于信?
庞统这话,说到了刘备的心里。不趁此时攻取益州,被别人抢了去 自己哭都没地方哭。当下带着庞统率大军进入西川,留下诸葛亮看守荆州。
进入益州后,庞统再度向刘备献上益州三策:上策, 暗中挑选精兵日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 。刘璋没有防备,大军突然到达 ,一举攻破成都可平定益州。中策,派人向涪关守将杨怀高沛通报,说荆州有变 想要回师,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做出回军的样子,杨怀、高沛必出关送行,利用这个机会捉住杨怀、高沛,攻打涪关,再进军成都。下策, 撤回白帝城 以后再谋取益州。最后,刘备认为上策风险太大,下策又不划算,刘备此番前来,就是为了夺取益州的。
此时将士都来到了蜀地,如何能撤退?一旦撤退后再进攻,只怕难上加难。正因如此,刘备最终选择了较为稳妥的中策。可惜刘备的内应张松被刘璋斩杀,让中策的难度加大。刘备率军斩杀杨怀和高沛,然后挥师直奔成都,很快就将战线推进到了涪城,只是刘璋的拼死抵抗,让刘备历经三年才彻底攻占益州。
若刘备选择上策,估计会轻松一些。而庞统也因为亲冒风险身临前线,结果在落凤坡上中箭身死,成为拿下益州的头号功臣!
第一名 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多智近妖化般存在,而他的功绩也是数不胜数。刘备在水镜先生处知道了卧龙诸葛亮的大名,可惜却不知在哪里 ,无处寻访。而徐庶离开的时候 又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具体信息,这才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献上《隆中对》,一统天下的路就在眼前,刘备怎能不心动。连哭带跪,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自己。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如此了解,缺的就是一个机会。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虽然也割据城池占据土地,但是统治并不稳固,还经常打败仗。
刘备虽有仁君的名声,可是却一直打不下基业。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指出了战略方针:先取荆州, 再夺西川,联合东吴, 对抗曹魏。刘备觉得前路有了光明。而诸葛亮也值得刘备信任,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借东风 、借荆州、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初出茅庐便烧夏侯惇、烧曹仁、 烧曹操。三把大火名扬天下,一心一意辅佐刘备,无数次帮助刘备化险为夷,让刘备从一穷二白到成为蜀国皇帝。
即使刘备去世后,扔下一个废物儿子和一大堆烂摊子,诸葛亮也默默承担,无怨无悔,用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政治才华,让蜀国一点一点强大起来。所以蜀国之强在于人才济济,蜀国的败在于人才的断层。
刘备死后,又没有明君,人心尽失,人才已逝。诸葛亮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换回不来一个再度强盛的西蜀,最后体力不支,郁郁而终!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