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书
历史
剧情
爱情
★★★★★
八月平安
不知何时开始,《水浒传》一书就被贴上“逼上梁山”的标签。其实若真正论及“逼上梁山”者,大概只有林冲算一个,而且也是小说中最经典的桥段。
武将在有宋一代中不仅地位不高,而且风评也不高,林冲却获得了民间无数的粉丝,算是“另类”。小说中,他是一个谈吐斯文、武艺高强、低调谨慎、正派仗义的形象。
林冲之所以得人喜爱,道理很简单,并非他是一个什么“暖男”,其实林冲就是每个人的投影。
他父亲是提辖,岳父是教头,提辖是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全称是“提辖兵甲盗贼公事”,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知州在宋朝是五品,提辖相当于六品或七品,一个处级公务员。这个职务因为是武职,可能比起同级别的知县来说要差远了。小说中鲁智深原是提辖,他拳打镇关西,找了个借口就是经略府要采购肉馅,自称为长官来买肉馅;杨志也是提辖,他也是替长官跑腿押送生辰纲,都属于办私事。
武将在宋代很难有出头之日,所以林冲从小就没有读书参加科举的打算,林冲的职业生涯应该是被父亲从小安排好了的,否则林冲哪来的一身武艺本事?想必从小父亲就亲手教他工夫,为了出人头地,说不定也在社会上参加过不少培训班。
所以,长大后,子承父业,做了低级武职。参加工作后,自己慢慢地成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个职位听上去很受人尊重,其实就是每到教师节能收到上级一封慰问信的角色。
参加工作后,林冲一心想和领导处理好关系。要不然,陆虞侯跟他喝酒的时候,就不会说:“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可见,他和领导关系处理得不错,领导也还挺器重他。后来高太尉让人请他到府里比刀,林冲没有丝毫犹豫和怀疑,这说明他平时也经常往领导家里跑,送没送礼,就不好说了。
宋朝的文官爱才的很多,高太尉无疑也爱林冲的才,但高太尉恐怕更爱财。光是凭才和听话,恐怕很难随意进出领导的家。小说中写到高太尉对林冲还“大请大受”。一个领导为什么对部下“大请大受”?想必是平时受林冲的礼多了,领导一高兴,也对他格外恩赐。
宋朝名将狄青,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是在上级文官面前,也只有战粟的份。狄青担任定州总管时,知定州韩琦因故欲诛杀狄青手下一员部将。狄青向韩琦求情,韩琦可一点没给他面子,当着狄青的面将部将杀了。吓得狄青站在那里很久都不敢动。何故?担心韩知州一不开心将自己也一并处理了。
林冲的地位和功劳和狄青没得比。高太尉与林冲的关系,就是上级文官与下下级武将的关系。文官对武将的生杀大权迫使太原供卵武将俯首贴耳。
本来一个有本事的男人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但工作后的林冲没多大欲望,每天按部就步,上班点卯,下班回家,安守本分。数十年如一日,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守着娇妻,和好邻里。日子波澜不惊,现实岁月静好。
林冲看起来工作清闲,收入不错,生活安稳。正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甚至有时也不用坐班,也不用打卡。“心里闷”,随便找个借口,就能窝在家里不出门。东京酒吧多,想喝酒了,上午十点就约了同事陆虞侯出去喝酒,好像也没有八项规定管着。文人爱笔,武人爱刀,有一次林冲花了一千贯买把心爱的宝刀,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收入不高怎么买得起呢?甚至买下这把刀还惊动了上级领导,连高太尉都知道了。
日子过得太安逸了,三十四五岁的林冲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和进取心。没想到,平地起风波,领导的儿子,不,准确地说是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自己的媳妇。
林冲本能地生气,发怒,但当认得是高衙内,“先自软了”,为什么?本能的怕了。他怒气未消,是为男人的尊严受到冒犯,不得不怒;但当鲁智深听闻后赶来帮忙时,林冲制止了他,原因是领导面子大,“不怕官只怕管”。
“怕管”是中国人千年来的共有的劣根性。不管有无本事,遇到能管着自己的,先就软了。林冲就是如此,什么英雄什么好汉,在“现管”面前都是狗熊一个。
要是换了别人来欺负自己的娘子,只怕林冲会毫不迟疑、痛快淋漓地将人办了。但遇事看对象,因人而异,也是中国人千年不改的习性。因而,摊上事之后,要么不计后果、要么息事宁人。
林冲就想息事宁人,但是又不会识人,交上的朋友却是明暗两面人。久处安稳的环境,使林冲根本不懂得同事才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人际关系。将同事当成了知己,连犯忌的话也在陆虞侯面前直说:“陆兄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沈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
这话若是传到领导耳朵里去,后果如何?林冲完全没有政治意识。
或者说,他心底里只有“害怕”二字,当高衙内把他媳妇骗进陆虞侯家里,他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踹门,而是“立在胡梯上叫:大嫂开门!”这简直匪夷所思!
娘子在屋内受歹人骚扰,他完全应该一脚踹开门,大不了事后赔点钱,却让自己娘子从里边开门。这男人的心,不知怎么想的?
说他昏了头吧,他貌似很理智;说他太窝囊吧,也会出气,把陆虞侯家打得个稀烂。连门都不敢踹,却敢打破人家的家。为啥?因为踹门之时,有领导的干儿子在里面;砸破人家的家,是领导干儿子走了之后的事。
然后他又拿着一把“解腕尖刀”去堵陆虞侯。陆虞侯躲进了太尉府,林冲又拿着刀在太尉府门口堵了三天。
这样做,貌似很厉害,其实还是一个“怕”字。怕又不心甘,所以做个样子,给人家看,也帮自己泄愤。古人道“杀人父母,夺人妻女,是不共戴天之仇”,可林冲三天寻不着陆虞侯,就释然了,“每日与智深上街吃酒,把这件事都放慢了”。
说到底,林冲“怕”的根源,还是要保全自己。
但是,可怜人自有可恨之处。林冲想要保全自己,却根本不知道能害自己的人并不是什么高衙内,而是他背后的人。他先是不知深浅地买了一把来路不明的宝刀,竟然还想有朝一日和高太尉家的宝刀比试比试。
因此,当他带着刀进入高太尉府中时,也是懵懵懂懂,上了人家的当。
这条连环计,可以说是为林冲量身定做。因为别人将他看的非常通透,他却完全看不明人家。
说他不谙世事,是因为现世安好误了他一生;说他不懂人心,是因为他根本分不清好人歹人。原因很简单,林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保全自己,包括现有的一切。
所以,他发配之际,当众演出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好戏,给娘子写了一封休书:表面上是怕耽误了娘子的青春,实则是想通过离婚保全自身。
从一般人情来看,只要你林冲和娘子还是夫妻,人家高衙内即使想打她主意,毕竟还有顾忌;一旦离婚,不正好给了人家骚扰娘子的口实和方便之门吗?事实上,高太尉手下追杀林冲到草料场,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林冲这个时候离婚,并非他很高尚。若是真爱,他就应该想想自己此去,良辰美景谁来保护他的爱人。他应该当众宣称,自己走后,谁敢骚扰娘子,做鬼都不会放过他。让这话传给高衙内,让他知难而退才对啊。他关心的并不是娘子,一如当初娘子打开门后,林冲首先关心的是问娘子:“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当娘子回答“不曾”,便放心了。真想知道,倘若娘子被人奸污了,林冲又会如何?
因此,离婚恰恰表明林冲服软了、认输了。
野猪林事件之后,再愚蠢的人都能看出,高太尉并不会放过自己。这个时候不如拼过你死我活。可是林冲呢,他自然看出了领导的用心,却仍然心存侥幸,继续前往沧州。
期间,林冲又干出一件令人无法原谅的事。当两个公人董超薛霸想套出鲁智深的身份,以便好回报高太尉,见事颇多的鲁智深很机灵,说:“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这是鲁智深的聪明之处。然而,林冲却替他报了家门:“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了”。一下子就把鲁智深给出卖了。
应该说,林冲内心里并不想出卖鲁智深,但他毫无防范意识,也根本不替人家的将来考虑。
你说这做人实在到这个份上,是不是不是蠢便是自私。
事实证明,高俅知道后,吩咐大相国寺,不许收留鲁智深,同时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逃出京城从此流落江湖,和林冲再见面时,二人的关系就变得客客气气了。
林冲上了梁山后,连白衣秀士王伦都怕他,其他头领也完全是看柴进的面子才劝王伦收留他。你说王伦心胸狭隘,容不得有本事的人,却也冤枉了他。江湖上林冲的名气应该不在杨志之下,二人斗了几十回合都不分上下,但在王伦这里,林冲的待遇远不如杨志。他为何不顾忌杨志?
其实王伦的顾忌是有道理的,他说:“兄弟们不知。他在沧洲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佑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对于这种久在体制中的人,以林冲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他完全有可能从梁山这里打开缺口,向上邀功,将功折罪,从而恢复昔日的岁月静好,过上太平日子。只是他暂时还没有勇气这么做,他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处就满足了。至于后来他被吴用智激之后,火并了王伦,是明显的新仇旧眼一齐交织而来,也是恃强凌弱的表现。因而,林冲连小吏宋江都不如,别人逼上梁山后,有理念、有口号、有计划、有组织地要大干一场,林冲的逼上梁山,不是为了替娘子报仇,更不是为了改变什么,他只是找个安身之所,也就是躲起来。
对于林冲的去留,同样来自体制的王伦左右推却,他怕林冲占了自己的位子,更怕端了梁山的老窝,他只差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你以为你是谁?你就是一个林冲!这种不信任,恐怕也是一种第六感觉。
林冲的故事就是一个体制中年男的日常,一个小公务员的悲哀。说得好听点,是忍辱负重,说得直白点,就是逆来顺受。现实世界中,谁都可以吃住林冲,谁都有些敬畏林冲。世上多少有些本事的人,看起来在单位过得很好,其实混得窝囊,尽管受够了闲气,尽管世界那么大,可就是不敢辞职走人,其实都是和林冲一类人。他们不敢出头,更不敢替别人出头抱打不平,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他们在乎的只是鲜衣怒马,岁月静好,却不被逼到无路可退,是不会快意恩仇的,他们不敢和命运缠斗,结果却反被命运缠绕、戏弄,这种人算什么英雄,是什么豪杰?难怪人家瞧你不起,你以为你是谁,你就是一个林冲!
微信公平|万事如易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大洲助孕看到的,谢谢!
|